中国科学家发现植物产生稀土元素,绿色回收模式新突破!中国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蕨类植物中发现了含有稀土元素的天然矿物,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这一发现为提取具有稀土价值的元素提供了一种绿色回收模式。研究人员表示,在活体植物中发现纳米级独居石为直接提取功能性稀土元素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据他们所知,这是稀土元素在超富集植物中以矿物相结晶的第一份报告。该团队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发表文章称,这项工作成功地验证了植物开采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植物的可持续稀土元素资源开发的创新方法。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完成ces 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地球科学家合作。植物采矿是一种利用所谓的超富集植物从土壤中提取金属的绿色方法,通过植物吸收、富集和矿化过程实现金属回收,同时修复受污染的土壤。科学家将超积累植物描述为在其组织中积累重金属或类金属的植物,其浓度比周围土壤高数百甚至数千倍。该战略减少对传统采矿的依赖,同时减轻相关的环境和地缘政治风险。独居石是一种富含稀土元素(包括铈、镧和钕)的矿石矿物,具有高熔点、优异的光学发射率以及优异的抗熔融玻璃腐蚀和辐射损伤能力。研究小组指出,其优异的机械、物理和热性能这些特性使其成为涂料和扩散屏障、发光材料、激光和发光器件、离子导体和放射性废物基质等应用的理想选择。通常,独居石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但植物提供了常温常压下矿化的替代方案。所得的“独居石”是纯净且无放射性的。